急性蕁麻疹和慢性蕁麻疹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病程長短、病因機制、臨床表現、治療策略及預后轉歸五個方面。
1、病程差異:
急性蕁麻疹病程通常短于6周,多由食物過敏或感染觸發;慢性蕁麻疹持續超過6周,可能與自身免疫異常或慢性感染相關。急性發作時風團常在24小時內消退,慢性患者癥狀反復且持續時間長。

2、病因機制:
急性病例常見于IgE介導的I型變態反應,如海鮮、堅果過敏;慢性患者約45%存在功能性自身抗體,部分與甲狀腺疾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等系統性疾病相關。
3、癥狀特征:
急性發作時風團面積較大且瘙癢劇烈,可能伴血管性水腫;慢性患者風團較小但每日發作,30%伴隨燒灼感,夜間癥狀加重影響睡眠質量。

4、治療策略:
急性期首選第二代抗組胺藥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嚴重時需腎上腺素搶救;慢性患者需長期用藥,難治性病例可嘗試奧馬珠單抗或環孢素治療。
5、預后轉歸:
急性患者80%可自愈,慢性病例50%持續1年以上。慢性蕁麻疹需定期監測甲狀腺功能、自體血清皮膚試驗等指標評估疾病活動度。

兩類蕁麻疹患者均需避免過熱環境與緊身衣物,建議記錄飲食日記排查誘因。急性期可冷敷緩解瘙癢,慢性患者推薦低組胺飲食避免腌制食品、菠菜、番茄。規律有氧運動有助于調節免疫功能,但運動誘發型蕁麻疹需謹慎。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呼吸困難需立即急診處理,慢性患者建議每3個月復查過敏原篩查與炎癥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