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丹毒通常由豬紅斑丹毒絲菌感染引起,主要傳播途徑有皮膚破損接觸感染源、職業暴露、免疫功能低下、動物接觸史及環境因素影響。

1、皮膚破損:
皮膚微小裂口或傷口是病原體入侵的主要門戶。從事漁業、屠宰業或家務勞動時,手部皮膚常因干燥、摩擦出現皸裂,接觸受污染的動物制品或水源后,豬紅斑丹毒絲菌可通過破損處侵入真皮層,引發局部紅腫熱痛的典型癥狀。日常需做好手部保濕和傷口消毒。
2、職業暴露:
水產加工者、獸醫、農民等職業人群感染風險顯著增高。處理帶菌的魚類、貝類、生豬肉時,病原體可能通過工具劃傷或飛濺污染皮膚。職業防護需佩戴加厚手套,工作后及時用肥皂水清洗可能污染的皮膚區域。
3、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或艾滋病患者更易發生全身性感染。免疫缺陷狀態下,局部感染可能擴散形成關節炎、心內膜炎等并發癥。這類人群接觸生鮮食材時應加倍做好防護。
4、動物接觸史:
直接接觸帶菌的豬、魚、禽類或其排泄物是重要感染源。家庭主婦處理生肉時未戴手套,兒童接觸寵物豬后未洗手等情況均可能傳播。建議生熟食分開處理,接觸動物后徹底清潔雙手。
3、環境因素:
溫暖潮濕環境利于細菌存活,夏季發病率較高。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清洗物品,或在細菌滋生的水域作業都可能感染。改善工作場所衛生條件,定期消毒工具容器可降低風險。

預防類丹毒需綜合采取防護措施。職業暴露人群應規范穿戴橡膠手套及防水靴,工作后使用碘伏消毒可能接觸病原體的皮膚。日常處理生鮮食材時避免徒手操作,砧板刀具需生熟分開并定期煮沸消毒。出現手指紅腫伴灼熱感應盡早就醫,延誤治療可能導致感染擴散。急性期患肢需抬高制動,恢復期可適量補充維生素C和鋅元素促進皮膚修復,但需避免飲酒及辛辣食物刺激血管擴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