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癥可分為被害妄想、關系妄想、夸大妄想、嫉妒妄想、軀體妄想等類型。
1、被害妄想:
患者堅信自己遭受迫害或監視,常見于精神分裂癥。典型表現為反復報警稱被跟蹤投毒,拒絕進食家人準備的飯菜。需通過奧氮平、利培酮等抗精神病藥物干預,配合認知行為治療糾正錯誤信念。

2、關系妄想:
將無關事件賦予特殊意義,如認為電視節目在暗示自己。多伴有社交恐懼和人際敏感,可能由大腦多巴胺功能異常引發。治療需聯合喹硫平藥物與社交技能訓練,幫助建立現實檢驗能力。
3、夸大妄想:
患者認定擁有超能力或顯赫身份,常見于雙相情感障礙躁狂期。發病與去甲腎上腺素系統亢進相關,表現為揮霍財產、自封頭銜。需使用碳酸鋰穩定情緒,結合現實導向療法調整認知。

4、嫉妒妄想:
無端懷疑伴侶不忠,表現為檢查衣物、跟蹤監視。與額葉功能損傷或酒精依賴有關,易引發家庭暴力。除阿立哌唑藥物治療外,需進行伴侶共同心理咨詢重建信任關系。
5、軀體妄想:
堅信患有嚴重軀體疾病,反復就醫檢查卻拒絕陰性結果。常見于抑郁癥共病情況,與血清素水平低下相關。治療需帕羅西汀聯合暴露療法,逐步減少強迫性就醫行為。

妄想癥患者需保持規律作息,每日進行3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飲食注意增加三文魚、核桃等富含ω-3脂肪酸食物。家庭成員應避免直接否定患者妄想內容,采用非對抗性溝通方式,定期陪同復診調整治療方案。當出現自傷傷人傾向或社會功能嚴重受損時,需立即住院進行系統性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