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慢性蕁麻疹具有一定效果,尤其對反復發作、西藥療效不佳的患者可能帶來改善。中醫通過辨證施治調整體質,減少風團發作頻率和瘙癢程度,但需長期堅持且效果因人而異。

1. 中醫辨證分型與治療原理:
慢性蕁麻疹在中醫屬"癮疹"范疇,常見證型包括風寒束表、風熱犯肺、氣血兩虛及脾胃濕熱等。風寒型多用麻黃桂枝湯疏散風寒;風熱型常選消風散清熱透表;氣血不足者以當歸飲子養血祛風;濕熱內蘊者則用茵陳五苓散健脾化濕。針灸選取曲池、血海等穴位疏通經絡,耳穴壓豆可輔助調節免疫。
2. 中西醫治療對比:

西藥抗組胺藥能快速緩解癥狀但易復發,中醫雖起效較慢但側重整體調理。臨床數據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有效率可達80%以上,單純中藥治療約需4-8周見效。對于頑固性病例,中藥熏蒸配合刺絡拔罐能改善局部微循環,減少IgE介導的過敏反應。
3. 注意事項與禁忌人群:
孕婦及肝腎功能異常者需調整方劑,避免使用含蜈蚣、全蝎等蟲類藥。治療期間忌食海鮮、辛辣發物,保持情緒舒暢。部分患者可能出現中藥過敏,如服藥后腹瀉、皮疹加重應立即停用。體質極度虛弱或合并嚴重感染時應優先西醫治療。

慢性蕁麻疹患者日常應穿著寬松棉質衣物,避免冷熱刺激和劇烈搔抓。飲食推薦薏苡仁、赤小豆等健脾利濕食材,可搭配菊花、薄荷代茶飲。適度練習八段錦、太極拳有助于氣血運行,每晚用艾葉煮水擦浴可止癢。記錄發作時間與環境因素,幫助醫生判斷誘因。保持居住環境通風干燥,定期清洗床品減少塵螨接觸。情緒波動可能誘發癥狀,可通過冥想、音樂療法舒緩壓力。建議每月復診調整藥方,持續治療3-6個月觀察遠期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