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血液感染主要由細菌、病毒或真菌通過皮膚破損、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侵入血液循環引起。常見誘因有胎膜早破導致產道細菌上行感染、分娩過程中醫療器械污染、母親產道B族鏈球菌定植、新生兒皮膚黏膜屏障功能不完善、早產兒免疫功能低下等。

1、胎膜早破感染
胎膜破裂超過18小時會增加絨毛膜羊膜炎風險,產道內大腸桿菌、無乳鏈球菌等病原體可經胎盤或產道侵入胎兒。這類患兒出生后需立即進行血培養檢查,臨床常用氨芐西林聯合慶大霉素進行經驗性抗感染治療,同時需監測C反應蛋白水平。
2、醫療器械污染
新生兒重癥監護中,臍靜脈導管、氣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將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帶入血液。規范消毒流程可降低風險,出現發熱、喂養困難等癥狀時需考慮萬古霉素或美羅培南等廣譜抗生素治療。
3、母體B族鏈球菌
孕婦陰道B族鏈球菌攜帶率為15%-30%,分娩時垂直傳播可導致新生兒早發型敗血癥。對孕晚期篩查陽性者需產時給予青霉素預防,新生兒出現呼吸急促、體溫不穩定時需及時進行腰椎穿刺檢查腦脊液。

4、皮膚屏障缺陷
新生兒角質層較薄,臍帶殘端未愈合前易成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入侵門戶。護理時需保持臍部干燥清潔,出現膿性分泌物伴嗜睡表現時,需考慮苯唑西林聯合阿米卡星抗感染方案。
5、早產兒免疫缺陷
胎齡小于32周的早產兒中性粒細胞趨化功能不足,IgG抗體水平僅為足月兒50%,更易發生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感染。這類患兒需在無菌暖箱中護理,嚴重者可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輔助治療。

預防新生兒血液感染需從圍產期開始,孕婦應規范進行B族鏈球菌篩查,分娩時嚴格無菌操作。對早產兒及低出生體重兒應盡量減少侵入性操作,母乳喂養有助于提供分泌型IgA增強腸道屏障。家長需每日觀察新生兒體溫、進食情況及精神狀態,發現異常及時就醫,避免自行使用抗生素。醫院內需嚴格執行手衛生制度,新生兒用品應專人專用并定期消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