頜骨骨髓炎可能由牙源性感染、外傷、血源性感染、放射治療、免疫抑制等因素引起。頜骨骨髓炎通常表現為局部紅腫熱痛、張口受限、發熱等癥狀,嚴重時可導致病理性骨折或膿毒血癥。

1、牙源性感染
齲齒、牙周炎、根尖周炎等口腔疾病未及時治療時,細菌可通過牙髓或牙周組織擴散至頜骨。常見致病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患者需徹底清除感染源,如根管治療或拔牙,并配合抗生素控制感染。
2、外傷
頜面部骨折或手術創傷可能破壞骨組織血供,形成細菌侵入通道。開放性骨折尤其易繼發骨髓炎。治療需清創固定骨折,同時進行抗感染治療,必要時行死骨切除術。
3、血源性感染
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病原體經血液循環播散至頜骨,常見于嬰幼兒或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基礎疾病患者風險較高。需針對原發感染灶治療,并加強全身支持療法。

4、放射治療
頭頸部腫瘤放療后可能發生放射性骨壞死,繼發骨髓炎。放射線會損傷骨細胞和血管,導致組織修復能力下降。治療需結合高壓氧療和抗骨壞死藥物,嚴重者需手術切除壞死骨。
5、免疫抑制
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狀態會顯著增加感染風險。這類患者可能發生非典型病原體感染,如真菌性骨髓炎。治療需調整免疫狀態,并延長抗微生物療程。

頜骨骨髓炎患者應保持口腔衛生,每日用生理鹽水漱口,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需進食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保證足夠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康復期可進行適度張口訓練,預防關節強直。定期復查影像學評估骨質修復情況,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出現頜骨麻木、牙齒松動等異常癥狀時應及時復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