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靜脈阻塞可通過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注射、激光治療、糖皮質激素治療、改善微循環藥物和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該病通常由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血栓形成和血管炎癥等因素引起。

1、抗VEGF治療:
玻璃體腔注射雷珠單抗、阿柏西普等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是當前一線治療方案。這類藥物能有效減輕黃斑水腫,阻止新生血管生成,約60%患者視力可獲改善。治療需每月評估效果,通常需連續注射3-5次。
2、激光光凝:
針對缺血型視網膜靜脈阻塞,全視網膜激光光凝可預防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局部激光用于封閉滲漏的微動脈瘤,治療周期約2-3次,間隔4-6周。激光后可能出現暫時性視野缺損,但可顯著降低遠期并發癥風險。
3、糖皮質激素:

曲安奈德玻璃體腔植入劑適用于頑固性黃斑水腫,其緩釋作用可持續3-6個月。需警惕眼壓升高和白內障進展等副作用,使用期間需每4-8周監測眼壓和眼底變化。
4、改善微循環:
口服羥苯磺酸鈣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靜脈滴注前列腺素E1能擴張血管。聯合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時,需定期檢查凝血功能,療程一般持續3-6個月。
5、玻璃體切除術:
對于繼發玻璃體積血或牽拉性視網膜脫離者,需行23G/25G微創玻璃體切割手術。術中常聯合視網膜內界膜剝除及氣液交換,術后保持特定體位2-3周促進視網膜復位。

患者應嚴格控制血壓血糖,每日監測血壓維持在130/80mmHg以下,糖化血紅蛋白低于7%。飲食采用低鹽低脂糖尿病食譜,增加深海魚類攝入補充ω-3脂肪酸。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用眼時保持環境光線柔和,每用眼30分鐘休息5分鐘。定期進行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檢查,缺血型患者每3個月復查一次視野。突發視力下降或眼痛需立即就診,警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嚴重并發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