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樣肉芽腫的臨床表現包括皮膚斑塊、腫瘤樣皮損、紅皮病、瘙癢以及淋巴結腫大。
1、皮膚斑塊:
早期表現為邊界清晰的紅色或紫色斑塊,表面可能覆蓋鱗屑,常見于軀干和四肢。斑塊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逐漸增厚并發展為腫瘤。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表皮內淋巴細胞浸潤,形成特征性的Pautrier微膿腫。

2、腫瘤樣皮損:
疾病進展期出現隆起性結節或腫瘤,直徑可達數厘米,表面易破潰形成潰瘍。腫瘤多呈紫紅色,質地堅硬,好發于面部、腋窩和腹股溝。病理顯示真皮層大量異型淋巴細胞浸潤,伴膠原纖維破壞。
3、紅皮病:
約20%患者發展為全身彌漫性紅斑,皮膚呈火紅色伴糠秕樣脫屑,類似剝脫性皮炎。患者常伴有劇烈瘙癢和皮膚緊繃感,可能伴隨低熱、體重下降等全身癥狀。皮膚活檢可見廣泛性T細胞浸潤。

4、頑固性瘙癢:
9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瘙癢,夜間加重,常規抗組胺藥效果有限。瘙癢機制與惡性T細胞釋放IL-31等致癢因子有關,嚴重者可影響睡眠質量。皮膚劃痕試驗可能呈現陽性反應。
5、淋巴結腫大:
疾病晚期可見局部或全身淋巴結腫大,質地堅硬無壓痛。腫大的淋巴結可能提示腫瘤細胞轉移,需通過活檢鑒別反應性增生與淋巴瘤浸潤。部分患者伴隨肝脾腫大和血液系統受累。

日常護理需避免搔抓皮損,穿著純棉透氣衣物,使用溫和無刺激的皮膚清潔劑。飲食建議增加富含維生素A的胡蘿卜、菠菜,補充優質蛋白如魚肉、雞蛋。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強度運動有助于改善體質。皮膚出現快速進展的斑塊或潰瘍時需及時就醫,通過皮膚鏡檢、免疫組化及T細胞受體基因重排檢測明確分期。治療選擇包括窄譜UVB光療、干擾素注射、貝沙羅汀凝膠等局部用藥,晚期可采用吉西他濱聯合化療或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