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掉牙齒可能與牙周炎、外傷、骨質疏松、糖尿病、頜骨腫瘤等因素有關。牙齒脫落通常由牙周組織破壞、外力沖擊、骨質流失、血糖控制不佳、占位性病變等機制導致,需結合口腔檢查與全身狀況綜合判斷。

1、牙周炎
長期菌斑堆積引發慢性炎癥,導致牙齦萎縮和牙槽骨吸收。患者常伴有牙齦出血、口臭、牙齒松動等癥狀。治療需通過齦上潔治、齦下刮治清除菌斑,嚴重者可遵醫囑使用甲硝唑、阿莫西林、多西環素等藥物控制感染。日常需加強巴氏刷牙法使用,配合牙線清潔鄰面。
2、外傷
撞擊或咬硬物可能導致牙齒折斷或完全脫位。急性期應保存脫落牙體于生理鹽水中,1小時內進行再植術固定。陳舊性損傷需評估牙髓狀態,必要時行根管治療。防護運動中建議佩戴定制牙托,避免用牙開啟瓶蓋等危險行為。
3、骨質疏松
全身骨量減少會影響牙槽骨密度,多見于絕經后女性和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者。雙膦酸鹽類藥物可能增加頜骨壞死風險,用藥前需完善口腔檢查。建議增加鈣質和維生素D攝入,定期進行骨密度監測。

4、糖尿病
血糖控制不佳會加重牙周微血管病變,加速牙周組織破壞。患者常伴有多飲多尿、傷口愈合延遲等表現。需在內分泌科指導下調整降糖方案,口腔治療前后需加強血糖監測,預防術后感染。
5、頜骨腫瘤
成釉細胞瘤、骨肉瘤等占位性病變可導致病理性牙松動。CT檢查可見骨質破壞或異常增生,確診需依靠病理活檢。治療需手術切除聯合放化療,術后可能需贗復體修復缺損。

突然掉牙齒后應立即收集脫落牙體,用生理鹽水或牛奶浸泡保存,盡快就醫處理。日常應每半年進行口腔檢查,使用含氟牙膏配合軟毛牙刷清潔,控制每日糖分攝入。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骨質疏松患者建議增加日照時間。出現牙齦紅腫出血等早期癥狀時,應及時進行專業牙周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