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疙瘩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疤痕疙瘩的發生與遺傳因素、創傷修復異常、炎癥反應等多種機制相關,家族聚集現象在臨床中較為常見。

疤痕疙瘩的形成主要與體質因素有關。部分人群因基因缺陷導致成纖維細胞過度增殖,膠原蛋白合成與降解失衡,這種異常修復機制可能通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方式傳遞給后代。有研究顯示,父母一方存在疤痕疙瘩體質時,子女患病概率約為30%,若雙親均有此體質,遺傳概率可能升至50%以上。

除遺傳因素外,創傷刺激是誘發疤痕疙瘩的關鍵外因。皮膚損傷后,具有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在修復過程中會出現TGF-β等細胞因子異常表達,導致Ⅲ型膠原過度沉積。這類患者常見于胸骨前、肩背部等皮膚張力較大區域,皮損表現為超出原傷口范圍的紅色硬結,伴有瘙癢或疼痛感。
對于有家族史的高風險人群,建議加強皮膚防護。避免不必要的穿刺、紋身等皮膚損傷行為,外傷后應及時進行專業清創處理。已形成疤痕疙瘩者可考慮局部注射糖皮質激素、冷凍治療或激光干預,頑固性病變可能需要手術切除聯合放射治療。

需要鑒別的是,普通增生性疤痕通常無家族遺傳特征,且局限于原始傷口范圍內。若發現疤痕持續增大超過1年未消退,或伴有明顯不適癥狀,建議至皮膚科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