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牙周炎可能由菌斑堆積、牙石刺激、咬合創傷、內分泌紊亂、免疫功能異常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現為牙齦出血、牙周袋形成、牙齒松動、口臭、咀嚼無力等癥狀。

1、牙齦出血:
牙齦紅腫出血是早期典型癥狀,刷牙或咬硬物時易誘發。菌斑中的細菌毒素刺激牙齦毛細血管擴張,導致組織脆弱易損。日常使用軟毛牙刷、巴氏刷牙法可減少機械損傷,配合氯己定含漱液抑制菌斑。
2、牙周袋形成:
牙齦與牙根分離形成病理性牙周袋,深度超過3mm提示附著喪失。可能與牙周韌帶降解、膠原纖維破壞有關,常伴隨探診出血。齦下刮治聯合根面平整術能清除袋內感染物,必要時輔以多西環素局部緩釋劑。

3、牙齒松動:
牙槽骨吸收達根長1/3以上時出現牙齒移位或松動,咀嚼功能下降。炎癥因子激活破骨細胞導致骨溶解,常見于糖尿病等系統性疾病患者。纖維夾板固定配合骨移植手術可延緩進展。
4、持續性口臭:
厭氧菌代謝產生的揮發性硫化物引發異味,尤其晨起時明顯。牙周袋內膿液與壞死組織加重氣味,舌苔堆積也是誘因。機械清潔結合甲硝唑片口服可改善,每日使用沖牙器清理食物殘渣。
5、咀嚼無力:
晚期因牙齒支持結構破壞出現咬合不適,患者常單側咀嚼。伴隨牙齦萎縮、牙根暴露,冷熱刺激敏感。咬合調整聯合牙周維護治療可緩解癥狀,嚴重者需正畸干預恢復咬合關系。

慢性牙周炎患者需每日使用含氟牙膏及牙線,每半年接受專業潔治;增加維生素C和鈣質攝入,如獼猴桃、乳制品;避免吸煙及過量咖啡因;牙齦按摩可促進血液循環。出現自發性出血或牙齒移位需立即就醫,晚期可能需翻瓣術、引導組織再生術等手術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