螨蟲過敏和過敏性蕁麻疹均屬于變態反應性疾病,但致病機制、臨床表現及誘發因素存在差異。螨蟲過敏主要由塵螨分泌物或尸體致敏引發,表現為常年性鼻炎、結膜炎或哮喘;過敏性蕁麻疹則因組胺釋放導致皮膚風團和血管性水腫,多由食物、藥物等誘發。

1、致敏原差異:螨蟲過敏的抗原為塵螨代謝產物,常見于床褥、地毯等潮濕環境;過敏性蕁麻疹的觸發物包括海鮮、花生等食物性抗原,或青霉素等藥物。前者需通過過敏原檢測確診,后者可通過皮膚劃痕試驗判斷。
2、癥狀表現:螨蟲過敏以呼吸道癥狀為主,如陣發性噴嚏、鼻塞或夜間咳嗽;蕁麻疹典型癥狀為突發的皮膚瘙癢性風團,邊界清晰,24小時內可自行消退但易反復發作。兩者均可能伴隨眼結膜充血。
3、發病機制:螨蟲過敏屬于Ⅰ型變態反應,IgE介導的速發型超敏反應;蕁麻疹除IgE途徑外,還存在非免疫性組胺釋放機制,如物理性刺激、感染等因素均可誘發。
4、病程特點:螨蟲過敏癥狀持續存在且與環境暴露相關,需長期防控;蕁麻疹發作具有間歇性,急性病程多在6周內消退,慢性病程超過6周需排查系統性疾病。
5、治療側重:螨蟲過敏需環境控制結合脫敏治療,使用鼻用糖皮質激素或抗組胺藥;蕁麻疹以第二代抗組胺藥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為首選,嚴重時需短期口服糖皮質激素。

預防螨蟲過敏需定期高溫清洗床品、使用防螨寢具,保持室內濕度低于50%;蕁麻疹患者應記錄飲食日記避免已知過敏原。兩者均建議補充維生素C增強毛細血管穩定性,適度游泳等有氧運動可改善免疫功能。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喉頭水腫等嚴重反應時需立即就醫,慢性蕁麻疹患者需篩查甲狀腺功能等潛在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