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動脈造影是通過導管向肝動脈注入造影劑并拍攝X光影像的檢查方法,主要用于診斷肝臟血管病變、腫瘤等疾病。檢查過程主要包括術前準備、局部麻醉、導管插入、造影劑注射和影像采集五個步驟。

1、術前準備
患者需進行血常規、凝血功能等實驗室檢查,確認無禁忌癥。術前禁食6小時,簽署知情同意書。醫護人員會評估過敏史,尤其是碘造影劑過敏風險。建立靜脈通路以備緊急情況使用,移除金屬飾品避免影像干擾。
2、局部麻醉
在腹股溝區進行皮膚消毒后,采用利多卡因等局部麻醉藥穿刺點浸潤麻醉。麻醉可減輕導管插入時的不適感,但患者意識保持清醒以便配合呼吸指令。麻醉起效后通過細針穿刺股動脈,置入血管鞘作為導管通道。
3、導管插入
在X光透視引導下,將導管經股動脈鞘逐步推進至腹腔動脈。導管頭端需精確抵達肝動脈分支,操作中可能調整導管形態以適應血管走向。全程監測血壓、心率,防止血管痙攣或穿孔等并發癥。

4、造影劑注射
導管到位后快速注射含碘造影劑,同步啟動X光連續攝影。造影劑使肝動脈及其分支顯影,可發現血管畸形、腫瘤供血動脈等異常。注射時患者可能出現面部發熱感,屬正常反應,需保持體位靜止確保影像清晰。
5、影像采集
通過數字減影技術獲取動脈期、實質期等多時相影像。必要時調整導管位置重復造影,或進行超選擇性插管檢查特定區域。檢查結束后拔出導管,壓迫穿刺點止血,包扎后需平臥制動6小時防止出血。

術后24小時內需觀察穿刺部位有無血腫,保持穿刺側下肢伸直。建議多飲水促進造影劑排泄,避免劇烈運動。如出現發熱、持續疼痛或肢體麻木需及時就醫。該檢查對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具有重要診斷價值,但需嚴格掌握適應癥,腎功能不全者需謹慎評估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