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炎主要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異味和外陰瘙癢。分泌物常呈灰白色稀薄狀,伴有魚腥臭味,性交后氣味可能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現排尿不適或性交疼痛。

細菌性陰道炎的典型癥狀與陰道內菌群失衡有關。正常陰道內以乳酸桿菌為主,當厭氧菌過度繁殖時會破壞微環境平衡。這種失衡可能與頻繁陰道沖洗、多個性伴侶或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相關。

疾病早期可能僅表現為分泌物輕度增多,容易被忽視。隨著病情進展,異味和瘙癢癥狀逐漸明顯。若未及時干預,可能引發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上行感染,增加不孕或早產風險。
診斷需結合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醫生通常會進行陰道分泌物pH值測試、胺試驗或顯微鏡檢,觀察到線索細胞即可確診。孕婦、計劃進行婦科手術者或反復發作者需積極治療。

治療以恢復陰道正常菌群為核心。常用藥物包括甲硝唑、克林霉素等抗生素,可口服或局部使用。乳酸桿菌制劑有助于重建微生態平衡。治療期間應避免性生活,同時伴侶無需常規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