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粘連可通過腹部超聲、CT掃描、X線造影、腹腔鏡檢查、血液生化檢查等方式診斷。腸粘連通常由腹部手術、腹腔感染、腹部外傷、炎癥性腸病、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因素引起。

1、腹部超聲:
腹部超聲通過高頻聲波成像觀察腸道蠕動及粘連情況,適用于初步篩查。檢查前需空腹8小時,避免腸道氣體干擾圖像質量。超聲可發現局部腸管擴張、腸壁增厚等間接征象,但對致密粘連分辨率有限。
2、CT掃描:
多層螺旋CT能清晰顯示腸袢成角固定、腸系膜牽拉等粘連特征,需口服造影劑增強對比。掃描可評估腸梗阻程度,同時排查腫瘤、膿腫等繼發病變。檢查時需去除金屬物品,妊娠期患者禁用。

3、X線造影:
鋇劑灌腸或口服造影X線可動態觀察腸管通過障礙部位,顯示腸腔狹窄或扭曲。檢查需提前清潔腸道,碘過敏者禁用鋇劑。該檢查對不完全性腸梗阻診斷價值較高,但無法直接顯示粘連帶。
4、腹腔鏡檢查:
腹腔鏡是確診腸粘連的金標準,通過微創切口直觀觀察粘連范圍與類型。檢查需全身麻醉,可同步進行粘連松解術。禁忌證包括嚴重心肺疾病、凝血功能障礙及廣泛腹膜炎。
5、血液生化檢查:
血常規可發現感染性粘連伴發的白細胞升高,電解質檢測能判斷腸梗阻導致的低鉀低鈉。C反應蛋白升高提示活動性炎癥,需結合影像學綜合判斷。檢查需空腹采血,避免劇烈運動影響結果。

腸粘連患者日常需保持低纖維飲食,選擇米粥、嫩豆腐等易消化食物,避免芹菜、金針菇等高殘渣食材。適度進行腹部按摩和散步促進腸蠕動,疼痛發作時采取膝胸臥位緩解癥狀。術后患者應定期復查,出現嘔吐、腹脹加劇需立即就醫。長期管理需控制原發病,如克羅恩病患者需持續抗炎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需激素調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