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關節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關節炎癥,常見致病菌有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可能由外傷、血行感染、鄰近組織感染擴散等因素引起。

1、外傷感染
關節開放性損傷或穿刺傷可能導致細菌直接侵入關節腔。皮膚破損后未及時消毒處理,細菌通過傷口進入關節滑膜,引發局部炎癥反應。臨床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伴活動受限,需及時清創并使用抗生素治療。
2、血行傳播
身體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細菌可能通過血液循環播散至關節。常見于肺炎、尿路感染、皮膚膿腫等患者,細菌隨血流到達關節滑膜毛細血管后定植繁殖。這類患者往往先有發熱等全身癥狀,隨后出現單關節劇烈疼痛。
3、鄰近感染擴散
骨髓炎、軟組織膿腫等病灶可能直接侵蝕破壞關節囊結構。兒童股骨近端骨髓炎易累及髖關節,成人椎體感染可波及脊柱小關節。影像學檢查可見骨質破壞與關節間隙變化,需聯合抗感染與外科引流治療。

4、醫源性因素
關節穿刺、手術等醫療操作可能引入病原體。消毒不嚴格、無菌操作不規范會增加感染風險,人工關節置換術后早期感染多與此相關。術后出現持續關節腫痛伴滲液時需考慮感染可能。
5、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等患者更易發生關節感染。機體防御功能減弱時,少量細菌即可引發嚴重炎癥,常見多關節受累且癥狀不典型。這類患者需要更強化的抗感染治療與基礎病控制。

預防化膿性關節炎需保持皮膚清潔,外傷后及時消毒處理。存在感染病灶時應規范治療避免擴散,免疫功能低下者需定期監測。急性期患者應制動患肢,恢復期可逐步開展關節活動度訓練,飲食注意補充優質蛋白與維生素促進組織修復。出現關節紅腫熱痛癥狀建議盡早就醫,延誤治療可能導致關節永久性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