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供血不足的老人需重點關注生活方式調整和基礎疾病管理。該癥狀多由動脈硬化、高血壓或頸椎病變等引起,可能表現為頭暈、視物模糊、肢體麻木等癥狀,日常護理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控制基礎疾病是首要措施。高血壓患者需規律服用降壓藥如氨氯地平、厄貝沙坦,糖尿病患者應監測血糖并使用二甲雙胍等降糖藥物。動脈硬化患者需遵醫囑服用阿托伐他汀等調脂藥物,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
飲食管理需遵循低鹽低脂原則。每日食鹽攝入不超過5克,避免腌制食品。增加深海魚類攝入,每周食用2-3次三文魚或鯖魚補充ω-3脂肪酸。多食用深色蔬菜如菠菜、西蘭花,其含有的葉酸有助于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適度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建議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低強度運動,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鐘。避免突然轉頭或體位變化,起床時應遵循"三個半分鐘"原則:醒后臥床半分鐘、坐起半分鐘、雙腿下垂半分鐘。
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腦血管調節。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午休不超過30分鐘。避免長時間保持低頭姿勢,使用電子產品時每30分鐘活動頸部。室內溫度維持在22-24℃,溫差過大易誘發血管痙攣。
定期監測相關指標不可忽視。每3個月檢查血壓、血脂、血糖水平,每年進行頸動脈超聲和經顱多普勒檢查。若出現持續頭暈、行走不穩等癥狀,需及時進行頭顱CT或MRI檢查排除腦梗死。

少數患者可能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表現為突發性言語障礙或單側肢體無力,這類情況需立即就醫。長期未控制的腦供血不足可能增加癡呆風險,建議每6個月進行認知功能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