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規檢查能篩查出消化道出血、腸道感染、寄生蟲病、炎癥性腸病、消化吸收不良等疾病。主要檢測項目包括隱血試驗、白細胞計數、寄生蟲卵、脂肪滴、黏液等指標。
1、消化道出血
隱血試驗陽性提示可能存在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結腸息肉等疾病可能導致糞便中混入微量血液。長期隱血陽性需進一步做胃腸鏡檢查明確出血部位。痔瘡出血通常表現為便后滴血,與隱血試驗無直接關聯。
2、腸道感染
白細胞計數升高常見于細菌性痢疾、沙門氏菌感染等腸道炎癥。輪狀病毒等病毒感染時可見特殊細胞成分。阿米巴痢疾可檢出溶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檢查結果需結合腹痛、發熱等臨床表現綜合判斷。
3、寄生蟲病
顯微鏡檢查可發現蛔蟲卵、鉤蟲卵、鞭蟲卵等腸道寄生蟲。賈第鞭毛蟲感染時可見活動滋養體。血吸蟲病患者糞便中可檢出蟲卵。流行地區需定期進行寄生蟲篩查。
4、炎癥性腸病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糞便中常見大量黏液和膿細胞。克羅恩病可能伴隨脂肪瀉和隱血陽性。反復檢查可見持續炎癥指標異常。需結合腸鏡和病理檢查確診。
5、消化吸收不良
脂肪滴檢測陽性提示脂肪瀉,可能由慢性胰腺炎、乳糜瀉等疾病引起。淀粉顆粒增多見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糞便酸堿度異常與碳水化合物吸收障礙有關。
進行大便常規檢查前應避免食用動物血制品、鐵劑等干擾隱血結果的食物。采樣時選取異常部分如黏液或膿血部分。嬰幼兒腹瀉需特別注意采集新鮮樣本送檢。長期排便異常或檢查結果陽性者,建議完善胃腸鏡、腹部影像學等進一步檢查。日常保持膳食纖維攝入,規律作息有助于維持腸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