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主要累及肺部但可侵犯全身器官,常見表現有咳嗽、低熱、盜汗等。結核病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防控需結合早期診斷、規范治療和公共衛生干預。

1、病原學特征
結核分枝桿菌屬于抗酸桿菌,生長緩慢且對干燥環境有較強抵抗力。該菌可通過飛沫核在空氣中懸浮數小時,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時釋放的含菌微粒是主要傳播源。細菌進入人體后可在肺泡巨噬細胞內長期存活,形成潛伏感染狀態。
2、感染途徑
呼吸道傳播是結核病最主要的感染方式,吸入含菌飛沫后是否發病取決于細菌毒力和宿主免疫力。少數情況下可通過消化道攝入未滅菌牛奶導致腸結核,或經皮膚傷口感染引起皮膚結核。母嬰垂直傳播概率較低但可能引起先天性結核。
3、病理變化
典型病變為結核結節形成和干酪樣壞死。初期表現為滲出性炎癥,隨后上皮樣細胞和朗漢斯巨細胞聚集形成肉芽腫,中心區域發生壞死液化。肺部原發灶常見于上葉尖后段,愈合后可能鈣化形成戈氏病灶。

4、臨床表現
肺結核患者多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咳嗽咳痰,可伴咯血和胸痛。全身癥狀包括午后低熱、夜間盜汗、消瘦乏力。肺外結核依據受累器官不同表現各異,如淋巴結結核出現無痛性腫大,結核性腦膜炎有頭痛嘔吐。
5、診斷治療
痰涂片抗酸染色和結核菌培養是確診依據,分子檢測技術可快速診斷。標準治療方案包含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藥物聯合使用,全程治療需6-9個月。耐藥結核需根據藥敏試驗調整二線藥物組合。

結核病患者應保持居室通風良好,咳嗽時用紙巾遮掩口鼻。飲食需保證充足熱量和優質蛋白攝入,適量補充維生素A、D和鋅元素。治療期間定期復查肝腎功能,出現藥物不良反應及時就醫。密切接觸者應進行結核菌素皮膚試驗篩查,高危人群可考慮預防性用藥。完成全程規范治療是避免復發和耐藥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