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子宮脫垂可通過盆底肌鍛煉、子宮托治療、中藥調理、物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式改善。產后子宮脫垂通常由分娩損傷、盆底肌松弛、長期腹壓增加、激素水平變化、先天發育異常等原因引起。

1、盆底肌鍛煉
凱格爾運動是改善輕度子宮脫垂的基礎方法,通過重復收縮放松盆底肌群增強支撐力。每天堅持訓練可緩解下墜感,配合腹式呼吸能減少腹腔壓力。避免提重物或久站久蹲,防止癥狀加重。
2、子宮托治療
環形或球型子宮托適用于中度脫垂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選擇合適型號。使用時定期消毒并配合雌激素軟膏,可減輕陰道壁摩擦損傷。長期佩戴需每3個月復查調整位置,避免嵌頓或感染。
3、中藥調理
補中益氣湯等方劑可改善氣血不足型脫垂,配伍黃芪、升麻等藥材提升臟器固托力。針灸選取百會、氣海等穴位促進盆底血液循環。治療期間需忌食生冷,避免耗傷陽氣。

4、物理治療
生物反饋療法通過電極監測幫助患者精準控制盆底肌收縮,電刺激可喚醒休眠肌纖維。磁療和紅外線照射能促進局部組織修復,適合合并慢性盆腔疼痛者。需連續治療多個療程見效。
5、手術治療
陰道前后壁修補術適用于重度脫垂伴膀胱直腸膨出,腹腔鏡骶骨固定術能長效懸吊子宮。術后需禁盆浴和性生活3個月,使用緩瀉劑預防便秘。高齡或完成生育者可行陰道封閉術。

產后半年內避免劇烈運動和重體力勞動,堅持提肛鍛煉配合溫水坐浴。增加山藥、紅棗等健脾食材,控制體重減輕腹腔壓力。定期婦科檢查評估恢復情況,哺乳期慎用雌激素類藥物。出現排尿困難或潰瘍出血需立即就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