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檢查是一種通過穿刺針獲取人體組織或體液樣本進行病理學、細胞學或生化分析的醫學檢查手段,主要用于診斷腫瘤、感染、血液病等疾病。穿刺檢查主要有細針穿刺、粗針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胸腔穿刺等類型。
1、細針穿刺
細針穿刺使用直徑較小的穿刺針頭,適用于淺表腫塊或器官的細胞學檢查。操作時醫生在超聲或CT引導下將細針刺入目標部位,抽取少量細胞進行涂片檢查。該方法創傷小恢復快,常用于甲狀腺結節、乳腺腫塊的初步篩查,但獲取組織量較少可能影響診斷準確性。
2、粗針穿刺
粗針穿刺采用較粗的活檢針獲取條狀組織標本,能保留組織結構利于病理診斷。主要用于乳腺、肝臟、前列腺等實質器官的病變檢查,可明確腫瘤性質與分級。操作需局部麻醉,術后可能有輕微出血或疼痛,但并發癥概率較低。
3、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通過髂骨或胸骨穿刺獲取骨髓液,用于血液系統疾病診斷。檢查可評估造血功能、排查白血病、貧血或骨髓纖維化等疾病。操作時需嚴格消毒避免感染,兒童患者可能需要在鎮靜狀態下進行,術后需壓迫止血觀察。
4、腰椎穿刺
腰椎穿刺通過脊椎間隙穿刺采集腦脊液,用于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出血或腫瘤的診斷?;颊咝璞3謧扰P屈膝體位,醫生在L3-L4椎間隙進針測量腦脊液壓力并取樣。術后可能出現頭痛癥狀,需平臥休息補充水分緩解。
5、胸腔穿刺
胸腔穿刺用于抽取胸腔積液進行化驗或緩解壓迫癥狀。在超聲定位下穿刺肋間隙抽取液體,可鑒別結核、腫瘤或感染性胸膜炎。操作需避免損傷肺組織,大量抽液后需監測血壓防止復張性肺水腫,氣胸是常見并發癥。
接受穿刺檢查前應告知醫生過敏史與用藥情況,檢查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潔干燥避免感染。不同穿刺類型需遵循特定護理要求,如腰椎穿刺后平臥6小時,骨髓穿刺部位24小時內避免沾水。若出現持續疼痛、發熱或異常出血應及時就醫。日常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促進組織修復,避免劇烈運動造成穿刺部位損傷。檢查結果需結合臨床表現綜合判斷,必要時需重復穿刺或配合其他檢查明確診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