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微生態報告單主要關注pH值、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樣性、優勢菌、病原微生物等指標。陰道微生態失衡可能表現為細菌性陰道病、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滴蟲性陰道炎等疾病。

1、pH值
正常陰道pH值為3.8-4.5,呈弱酸性。pH值升高可能提示細菌性陰道病或滴蟲性陰道炎。乳酸桿菌減少會導致pH值上升,破壞陰道微生態平衡。pH值檢測是評估陰道微生態的重要指標。
2、菌群密集度
菌群密集度反映陰道內細菌數量,分為Ⅰ-Ⅳ級。正常應為Ⅱ-Ⅲ級,過高可能提示感染,過低可能為菌群減少。密集度異常常伴隨分泌物性狀改變,需結合其他指標綜合判斷。
3、菌群多樣性
健康陰道菌群以乳酸桿菌為優勢菌,多樣性評分2-3分。多樣性增加伴乳酸桿菌減少,可能提示細菌性陰道病。單一菌群過度增殖也會導致微生態失衡。

4、優勢菌
乳酸桿菌占比超過70%為正常。加德納菌、普雷沃菌等厭氧菌成為優勢菌時,可能發生細菌性陰道病。念珠菌過度增殖會導致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
5、病原微生物
報告單會標注滴蟲、念珠菌、線索細胞等病原體。滴蟲陽性提示滴蟲性陰道炎,線索細胞陽性提示細菌性陰道病。病原體檢測對明確診斷有重要價值。

日常應避免過度陰道沖洗,選擇棉質內褲并勤換洗,保持外陰清潔干燥。同房前后注意清潔,避免頻繁使用護墊。出現異常分泌物、瘙癢等癥狀時及時就醫,不要自行用藥。飲食上可適量攝入含益生菌的酸奶,補充維生素增強免疫力。規律作息,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這些都有助于維持陰道微生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