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體質在醫學上稱為瘢痕疙瘩傾向,主要表現為皮膚損傷后異常增生形成突出瘢痕。判斷標準需結合臨床表現與病史綜合評估。

皮膚損傷后出現持續性瘢痕增生是核心特征。常見于胸部、肩背、耳垂等部位,表現為紅色隆起硬結,超出原始傷口范圍,可能伴隨瘙癢或疼痛。既往有瘢痕疙瘩病史或家族史者風險更高。
臨床診斷需觀察瘢痕生長特點。病理性瘢痕通常持續增大超過6個月,常規瘢痕多在3-6個月內逐漸軟化。醫生會通過瘢痕硬度、顏色變化、生長速度等指標評估,必要時進行組織活檢。

特殊測試可輔助判斷。醋酸白試驗可顯示瘢痕內血管分布,超聲檢查能測量瘢痕厚度。這些檢查需在專業醫療機構完成,不建議自行操作。
預防性措施對高風險人群尤為重要。避免不必要的皮膚創傷,如穿耳洞、紋身等。輕微擦傷應及時消毒處理,較大傷口需規范清創縫合。瘢痕初期可使用硅酮制劑進行干預。

出現異常瘢痕增生建議盡早就診。皮膚科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治療方案,可能包括局部注射治療、壓力療法或激光治療等。切勿自行處理或使用偏方,以免加重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