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手術風險程度與肌瘤位置、手術方式及個體健康狀況相關,常見風險包括術中出血、術后感染、器官損傷、麻醉并發癥及復發可能。

1、術中出血風險:
子宮血供豐富,手術剝離肌瘤時可能損傷血管導致出血。開腹手術中可通過電凝止血,腹腔鏡手術需使用超聲刀等精密器械控制出血量。術前糾正貧血、術中實時監測血紅蛋白可降低風險。
2、術后感染防控:
生殖系統手術存在尿路感染、盆腔感染風險。術前預防性使用頭孢曲松、甲硝唑等抗生素,術后保持導尿管通暢,每日清洗外陰。體溫持續超過38℃需排查感染灶。

3、鄰近器官損傷:
肌瘤與膀胱、直腸粘連時,手術可能造成器官穿孔。術前MRI評估解剖關系,術中采用鈍性分離技術。發生損傷時需立即修補,留置導尿管或腸造瘺輔助愈合。
4、麻醉并發癥:
全麻可能導致呼吸抑制、惡性高熱等反應。術前評估心肺功能,哮喘患者避免使用肌松藥。腰麻可能引發頭痛,術后去枕平臥6小時可預防。
5、復發及生育影響:
肌瘤剔除術后5年復發率約15%-30%,與激素水平相關。多發肌瘤患者建議術后使用GnRH-a抑制雌激素。有生育需求者需保留子宮內膜,避免過度電灼導致宮腔粘連。

術后飲食需補充高鐵食物如豬肝、菠菜,搭配維生素C促進鐵吸收。6周內避免提重物及劇烈運動,可進行凱格爾訓練強化盆底肌。定期復查超聲監測復發,出現異常陰道流血或腹痛需及時就診。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基礎疾病,降低術后血栓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