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腹產后鎮痛泵通常在術后24-48小時內拔除,具體時間需根據疼痛程度、恢復情況、藥物耐受性、個體差異及醫生評估綜合決定。
1、疼痛評估:拔除前需評估產婦疼痛等級,視覺模擬評分≤3分可考慮拔管。過度依賴鎮痛泵可能掩蓋術后并發癥,需配合非藥物鎮痛如腹帶固定、變換體位緩解傷口牽拉痛。

2、藥物代謝周期:硬膜外鎮痛泵常用羅哌卡因、舒芬太尼等藥物,血藥濃度半衰期約6-8小時。靜脈泵多采用氟比洛芬酯聯合曲馬多,持續使用超過72小時可能增加惡心、尿潴留風險。
3、恢復進程:早期下床活動是拔管重要指標。術后24小時腸鳴音恢復、自主排尿后,可逐步減少鎮痛藥物劑量。存在妊娠高血壓或貧血的產婦需延長監測至48小時。
4、感染防控:導管留置超過3天需警惕穿刺點感染。每日檢查導管周圍皮膚有無紅腫滲液,出現低熱或C反應蛋白升高時應立即拔除并做細菌培養。
5、個體化方案:多胎妊娠、二次剖宮產等復雜情況可采用階梯鎮痛。先撤除靜脈泵保留硬膜外導管,過渡到口服布洛芬或對乙酰氨基酚,實現無痛哺乳與早期康復的平衡。

術后康復期建議攝入高蛋白食物如魚肉、雞蛋促進傷口愈合,每日進行踝泵運動預防靜脈血栓。保持導尿管周圍清潔,采用半臥位哺乳減少腹部壓力。如出現爆發性疼痛或鎮痛泵報警,需立即通知醫護人員處理導管移位或藥物耗盡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