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補鈣可通過碳酸鈣、枸櫞酸鈣、乳酸鈣等藥物補充,同時需結合維生素D促進吸收。骨質疏松可能由年齡增長、雌激素缺乏、長期缺乏運動、低鈣飲食、慢性腎病等因素引起。
1、碳酸鈣:碳酸鈣含鈣量高且價格經濟,適合多數人群日常補鈣。胃酸分泌不足者可能影響吸收,建議隨餐服用。需注意與鐵劑、甲狀腺素等藥物間隔2小時服用,避免相互作用。長期過量服用可能引發便秘或腎結石風險。

2、枸櫞酸鈣:枸櫞酸鈣溶解度高,適合胃酸缺乏或消化不良的老年患者。該藥物對胃腸道刺激較小,空腹服用仍可有效吸收。腎功能不全患者使用相對安全,但需監測血鈣水平。與碳酸鈣相比,單位劑量含鈣量較低。
3、乳酸鈣:乳酸鈣吸收率較高,適合兒童或對其它鈣劑不耐受者。乳糖不耐受人群需謹慎選擇。該劑型可溶于水,適合制成液體補充劑。長期使用需配合骨代謝指標監測,避免補鈣過量。
4、維生素D補充:維生素D3膽鈣化醇可促進腸道鈣吸收,常用劑量為400-800IU/日。活性維生素D骨化三醇適用于肝腎功能異常患者。過量補充可能導致高鈣血癥,需定期檢測血清25羥維生素D水平。
5、聯合用藥方案:嚴重骨質疏松需聯合使用雙膦酸鹽阿侖膦酸鈉、唑來膦酸抑制骨吸收。絕經后婦女可考慮雌激素受體調節劑雷洛昔芬。甲狀旁腺素類似物特立帕肽適用于骨折高風險患者,需皮下注射給藥。

補鈣期間建議每日攝入300ml牛奶或等量乳制品,每周進行2-3次負重運動快走、太極拳。長期補鈣者每6-12個月需檢測骨密度和血鈣磷水平,避免同時大量攝入咖啡因或高鹽飲食。夜間血鈣濃度較低,建議分次補鈣并將主要劑量安排在晚餐后服用。合并腎結石病史者應優先選擇枸櫞酸鈣,并保證每日2000ml以上飲水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