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管炎主要表現為患肢疼痛、間歇性跛行、皮膚溫度降低、蒼白或發紺、潰瘍或壞疽等癥狀。脈管炎通常由血管炎癥、血栓形成、免疫異常、感染、遺傳等因素引起,需根據具體類型進行針對性治療。

1、患肢疼痛
早期表現為活動后肢體鈍痛或痙攣性疼痛,休息后可緩解。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靜息痛,尤其在夜間加重。疼痛多因血管狹窄或閉塞導致組織缺血缺氧引起。常見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可遵醫囑使用阿司匹林腸溶片、西洛他唑片、貝前列素鈉片等藥物改善循環。
2、間歇性跛行
行走一段距離后出現肌肉酸痛無力,被迫停下休息數分鐘可緩解。癥狀多發生于小腿,與肢體運動時供血不足相關。需避免劇烈運動,通過戒煙、控制血壓血糖等措施延緩進展。若合并動脈硬化,可能需聯合阿托伐他汀鈣片等調脂藥物。
3、皮膚溫度降低
患肢遠端皮膚溫度明顯低于對側,觸摸有冰涼感。嚴重時伴隨汗毛脫落、指甲增厚變形。此類癥狀反映末梢循環障礙,可通過紅外線熱成像輔助診斷。保暖時禁止使用直接熱源,以免燙傷缺血組織。

4、蒼白或發紺
肢體抬高時皮膚蒼白,下垂后轉為淤紫色。顏色變化與體位相關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有關。雷諾現象患者可能伴隨指端陣發性蒼白-青紫-潮紅三相變化。需排查結締組織病,部分患者需使用硝苯地平緩釋片擴張血管。
5、潰瘍或壞疽
晚期出現趾端或足跟部難以愈合的潰瘍,嚴重時發展為干性壞疽。創面常伴劇烈疼痛和感染風險。除抗感染治療外,可能需血管介入手術重建血運。壞疽范圍較大時需評估截肢指征,術后配合康復訓練改善功能。

脈管炎患者需嚴格戒煙并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冬季注意肢體保暖,避免穿著過緊鞋襪。飲食宜低脂高纖維,適量補充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E。定期監測足部皮膚狀況,出現傷口及時處理。急性發作期需臥床休息,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所有治療均應在血管外科醫生指導下進行,不可自行調整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