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疼痛可能由腸易激綜合征、腸梗阻、克羅恩病、腸炎、腸系膜缺血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現為腹部絞痛、脹氣、腹瀉、惡心嘔吐、便血等癥狀。
1、腹部絞痛:小腸疼痛最常見的癥狀是陣發性腹部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臍周或下腹部。疼痛程度可從輕度不適到劇烈難忍,常因腸道痙攣或梗阻導致。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疼痛多在排便后緩解,而腸梗阻疼痛呈持續性加重。

2、脹氣與腸鳴:腸道功能紊亂時常見腹脹伴腸鳴音亢進,氣體在腸道內積聚產生壓迫感。克羅恩病活動期可能出現腸壁水腫增厚,觸診時可觸及條索狀包塊。適當熱敷腹部或按順時針方向按摩可緩解癥狀。
3、排便異常:小腸炎癥或吸收不良常導致腹瀉,每日可達3-10次水樣便。腸系膜缺血可能出現血便或柏油樣便。部分腸梗阻患者表現為便秘與排氣停止,需警惕絞窄性梗阻風險。
4、消化系統癥狀:疼痛多伴隨惡心嘔吐,嘔吐物可能含膽汁或糞渣樣物質。腸炎患者常見食欲減退、低熱乏力,嚴重脫水時出現皮膚彈性下降、尿量減少等表現。
5、全身反應:慢性小腸疾病可能導致體重下降、貧血、營養不良。克羅恩病可能出現口腔潰瘍、關節疼痛等腸外表現。急性腸系膜缺血可迅速發展為休克,需緊急血管介入治療。

日常應注意保持低纖維飲食,避免豆類、洋蔥等產氣食物,急性期選擇米湯、藕粉等流質。適度進行腹式呼吸訓練有助于改善腸道蠕動功能,疼痛持續超過6小時或出現高熱、便血等情況需立即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