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引起的肛門疼痛可通過溫水坐浴、局部用藥、調整飲食、保持清潔、適度運動等方式緩解。痔瘡通常由便秘、久坐、妊娠、腹壓增高等因素導致。

1、溫水坐浴
每日用40℃左右溫水浸泡肛門10-15分鐘,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括約肌痙攣。水中可加入適量高錳酸鉀稀釋液起到消炎作用。坐浴后需輕柔擦干,避免摩擦加重水腫。該方法對血栓性外痔和炎性水腫效果顯著。
2、局部用藥
遵醫囑使用復方角菜酸酯栓、馬應龍麝香痔瘡膏等藥物,含有利多卡因成分可快速止痛,角菜酸酯能修復黏膜。肛周膿腫時需配合紅霉素軟膏抗感染。注意藥物需置于肛門內2-3厘米處,使用前清潔雙手。
3、調整飲食
每日攝入30克以上膳食纖維,如燕麥、西藍花、火龍果等,保持大便軟化。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酒精,每日飲水不少于1500毫升。可適量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推薦餐后食用無糖酸奶或泡菜。

4、保持清潔
排便后建議用溫水沖洗代替廁紙擦拭,可使用智能馬桶蓋或便攜式沖洗器。選擇純棉透氣內褲并每日更換,避免局部潮濕。合并肛裂時可薄涂凡士林保護創面,減少排便摩擦疼痛。
5、適度運動
每日進行提肛運動,收縮肛門3秒后放松,重復30次。避免久坐超過1小時,建議每小時起身活動。游泳和快走等低強度運動可改善盆腔血液循環,但需避免騎自行車等壓迫會陰部的運動。

痔瘡發作期應避免搬運重物、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壓的行為。若出現持續出血、肛門墜脹感加重或發熱等癥狀,提示可能合并肛周膿腫或血栓形成,需及時就醫。長期反復發作的Ⅲ度以上痔瘡可考慮膠圈套扎或PPH手術,術后仍需保持良好排便習慣以防復發。日常可練習腹式呼吸幫助降低腹腔壓力,睡眠時采用側臥位減輕肛門靜脈回流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