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可導致肝功能損害、代謝紊亂、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肝硬化及肝癌等嚴重后果。主要危害包括肝細胞炎癥、胰島素抵抗、血脂異常、纖維化進展和惡性腫瘤轉化。

1、肝細胞炎癥:
脂肪在肝細胞內過度堆積會引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表現為轉氨酶升高和持續性肝損傷。長期炎癥反應可激活星狀細胞,導致膠原沉積,是肝纖維化的啟動因素。患者可能出現右上腹隱痛、乏力等非特異性癥狀,需通過肝功能檢查和超聲確診。
2、胰島素抵抗:
脂肪肝與2型糖尿病存在雙向關聯。肝臟脂肪代謝異常會干擾胰島素信號傳導,加重外周組織對胰島素的抵抗性,表現為空腹血糖升高和糖耐量異常。這類患者合并代謝綜合征的風險較常人增加3-5倍,需定期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3、血脂異常:

肝臟脂質代謝失衡會導致甘油三酯合成增加而分解減少,引發高甘油三酯血癥。這種脂毒性環境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使冠心病和中風風險提升40%-60%。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黃色瘤或早發性角膜環等體征。
4、纖維化進展:
持續肝損傷會激活肝星狀細胞,細胞外基質過度沉積形成纖維間隔。通過FibroScan檢測可發現肝臟硬度值升高,病理學上分為F1-F4四個階段。約25%的中重度纖維化患者在10-15年內會發展為失代償期肝硬化。
5、惡性腫瘤轉化:
肝硬化患者每年有3%-5%的概率進展為肝細胞癌。脂肪肝相關肝癌的發病機制涉及慢性炎癥誘導的基因突變、氧化應激損傷以及異常細胞增殖信號激活。早期篩查建議每6個月進行甲胎蛋白檢測和肝臟超聲檢查。

脂肪肝患者需建立長期健康管理計劃,每日保持30分鐘以上有氧運動如快走或游泳,飲食采用地中海模式——增加ω-3脂肪酸的深海魚類攝入,限制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飽和脂肪。烹飪方式建議選擇蒸煮代替煎炸,每周酒精攝入不超過100克。合并肥胖者可通過漸進式減重每周0.5-1公斤改善肝臟脂肪沉積,但需避免快速減重誘發肝功能惡化。定期監測肝功能、血糖和血脂指標,中重度患者每6-12個月需進行肝臟彈性檢測評估纖維化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