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寒發熱是指患者同時出現怕冷和體溫升高的癥狀,通常由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統異常、內分泌紊亂等原因引起。

1、感染性疾病
細菌或病毒感染是導致惡寒發熱的常見原因,病原體侵入人體后會刺激免疫系統產生炎癥反應,表現為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等疾病都可能出現該癥狀,伴隨咳嗽、咽痛、尿頻等表現。治療需針對病原體選擇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如阿莫西林、奧司他韋等。
2、免疫系統異常
風濕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可能引起異常免疫反應,導致體溫調節異常。這類疾病通常伴有關節疼痛、皮疹等特異性癥狀,需使用免疫抑制劑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進行控制。
3、內分泌紊亂
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內分泌疾病會造成基礎代謝率增高,表現為持續性低熱伴畏熱怕冷交替。患者可能出現心悸、多汗、體重下降等癥狀,需通過抗甲狀腺藥物如甲巰咪唑或放射性碘治療。

4、惡性腫瘤
某些血液系統腫瘤或實體瘤可能引起腫瘤熱,表現為周期性發熱伴明顯寒戰。淋巴瘤、白血病等疾病常伴隨淋巴結腫大、貧血等癥狀,需通過化療、靶向治療等控制原發病。
5、藥物反應
部分抗生素、抗癲癇藥等藥物可能引起藥物熱,通常在用藥后出現體溫升高伴寒戰。停藥后癥狀多可緩解,嚴重時需使用抗過敏藥物如氯雷他定處理過敏反應。

出現惡寒發熱癥狀時應監測體溫變化,保持充足水分攝入,選擇易消化的清淡飲食。體溫超過標準值或持續不退需及時就醫,避免自行使用退熱藥物掩蓋病情。注意休息保暖,但不宜過度包裹導致散熱障礙,可配合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方式。慢性病患者出現該癥狀更應警惕病情變化,完善血常規、C反應蛋白等檢查明確病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