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錯亂是一種以認知功能、情感和行為嚴重紊亂為特征的臨床綜合征,醫學上稱為譫妄或器質性腦病綜合征。其核心表現為意識清晰度下降、注意力障礙、思維混亂及晝夜節律失調,多由軀體疾病、代謝紊亂或藥物毒性等可逆性因素引發。
精神錯亂的典型癥狀按進展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常見睡眠障礙、情緒波動和輕度定向力減退;進展期出現明顯的幻覺、妄想和言語不連貫;終末期可能發展為嗜睡或昏迷。癥狀發展迅速,通常在數小時至數天內波動性加重。
引發精神錯亂的病因主要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類。生理性因素包括睡眠剝奪、脫水、環境改變等可調節因素;病理性因素常見于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電解質紊亂低鈉血癥、藥物不良反應鎮靜劑、抗膽堿能藥物以及慢性疾病急性發作肝性腦病、尿毒癥。患者常伴隨發熱、震顫或大小便失禁等軀體癥狀。
治療需優先處理原發疾病,同時采取多維度干預。非藥物措施包括維持晝夜節律、提供安靜環境和家屬陪伴;藥物干預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抗精神病藥如喹硫平、奧氮平或苯二氮卓類藥物如勞拉西泮。約60%的病例在病因糾正后2-7天內癥狀緩解,但老年患者可能遺留短期記憶障礙。
出現突發性精神錯亂需立即就醫,特別是伴隨高熱、抽搐或頭部外傷時。及時診治可顯著降低并發癥風險,延誤治療可能導致不可逆腦損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