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可通過抗生素治療、靜脈輸液支持、免疫調節、感染源控制、重癥監護等方式治療。該病通常由母體感染、早產、低出生體重、侵入性操作、免疫功能缺陷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療:新生兒敗血癥需根據病原學檢測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青霉素類、頭孢類、氨基糖苷類。治療周期通常持續7-14天,嚴重感染需延長療程。用藥期間需監測肝腎功能及血藥濃度。

2、輸液支持:患兒常伴隨循環功能障礙,需通過靜脈補液維持有效血容量。晶體液與膠體液交替使用可改善微循環,必要時輸注新鮮冰凍血漿補充凝血因子。每日液體量需精確計算,避免容量負荷過重。
3、免疫調節: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可中和細菌毒素,劑量為400-800mg/kg。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適用于中性粒細胞減少者。母乳喂養提供分泌型IgA,對腸道菌群定植有保護作用。
4、感染源控制:臍炎需局部應用聚維酮碘消毒,化膿性皮膚感染需切開引流。呼吸機相關肺炎需調整氣管插管位置,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感染需拔除導管并做尖端培養。
5、重癥監護:合并休克者需血管活性藥物維持血壓,多巴胺劑量從5μg/kg/min起始。機械通氣適用于呼吸衰竭患兒,采用低潮氣量保護性策略。持續腦功能監測可早期發現化膿性腦膜炎。

治療期間需維持室溫26-28℃,濕度55%-65%。喂養首選強化母乳或早產兒配方奶,按需喂養避免胃潴留。每日進行撫觸刺激促進神經系統發育,監護儀持續監測心率、血氧、血壓變化。出現體溫波動、喂養耐受性下降或意識狀態改變需及時復查血培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