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可通過血液傳播、母嬰傳播、醫源性感染等途徑感染,無高危性行為者可能因共用針具、不規范醫療操作、職業暴露等原因感染。艾滋病病毒主要攻擊人體免疫系統,潛伏期通常無明顯癥狀,發病后可能出現持續發熱、體重驟降、機會性感染等表現。

1、血液傳播:
靜脈吸毒者共用注射器是主要傳播途徑,破損皮膚接觸感染者血液也存在風險。紋身、穿耳洞等有創操作中器械消毒不徹底可能導致病毒傳播。醫療機構需嚴格執行一次性醫療器械使用規范。
2、母嬰傳播:
感染HIV的孕婦未經干預時,分娩過程中胎兒接觸母體血液及體液可能感染。母乳喂養也是傳播途徑之一。規范服用抗病毒藥物可使母嬰傳播率降至1%以下,剖宮產手術能進一步降低風險。

3、醫源性感染:
輸血或器官移植使用未檢測的血液制品可能造成傳播。醫務人員發生針刺傷等職業暴露后,72小時內服用拉米夫定、替諾福韋、多替拉韋等阻斷藥物可降低感染概率。醫療機構需建立標準預防流程。
4、免疫系統損傷:
HIV病毒特異性攻擊CD4+T淋巴細胞,導致機體免疫功能進行性下降。未經治療者CD4細胞計數通常每年下降50-100個/μL,當數值低于200時易發生肺孢子菌肺炎、結核病等機會性感染。
5、窗口期檢測:
感染后2-6周抗體檢測可能出現假陰性,核酸檢測能更早發現感染。建議高危暴露后6周、3個月分別進行篩查。日常避免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接觸血液的個人物品。

保持單一性伴侶并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預防性傳播,醫務人員應嚴格執行防護標準。普通社交接觸如握手、共餐不會傳播病毒,消除歧視需加強科普宣傳。規律鍛煉和均衡飲食有助于維持免疫功能,確診患者需終身服用抗病毒藥物組合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