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FFR血流儲備分數檢查和冠狀動脈造影是兩種常用手段,核心區別在于功能評估與解剖成像的差異。
FFR檢查通過壓力導絲測量狹窄血管遠端與近端的壓力比值,直接評估心肌缺血風險。正常值>0.80,≤0.75提示需要血運重建。優勢在于功能性診斷,能避免不必要的支架植入,適用于中等程度狹窄40%-70%的功能意義判斷。檢查過程需注射腺苷等血管擴張藥物,存在短暫胸悶、心悸等藥物反應風險。
冠狀動脈造影通過X線顯影直接觀察血管狹窄程度,屬于解剖學檢查。可清晰顯示血管走行、斑塊形態及側支循環,對嚴重狹窄>70%具有確診價值。作為介入治療的基礎,能同期完成支架植入。檢查需穿刺動脈并注射造影劑,存在造影劑腎病、血管損傷等并發癥風險。
臨床選擇依據病情特點:疑似穩定性冠心病首選FFR評估缺血,急性心梗等緊急情況直接行造影。兩種技術常互補使用,造影明確解剖病變后,對臨界病變追加FFR檢測可提升治療精準度。特殊情況下,CT-FFR等無創技術可作為篩查替代方案。
血管內超聲、OCT等腔內影像技術能進一步評估斑塊性質,但均不能替代FFR的功能評估價值。最終檢查方案需由心內科醫生根據癥狀、危險因素及初步檢查結果綜合制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