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窩織炎通常由細菌感染引起,常見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該病可能通過皮膚破損、手術傷口或慢性皮膚病等途徑入侵皮下組織,誘發局部紅腫熱痛等典型炎癥反應。

蜂窩織炎的發生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皮膚屏障受損是主要誘因,蚊蟲叮咬、擦傷、燒傷或足癬導致的皮膚裂口,可能為細菌提供入侵通道。日常需保持傷口清潔,輕微損傷可用碘伏消毒后覆蓋無菌敷料。
慢性疾病患者更易感染,糖尿病、靜脈功能不全或淋巴水腫患者因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控制基礎疾病是關鍵,糖尿病患者需嚴格監測血糖,下肢水腫者可通過抬高患肢改善循環。

免疫力低下狀態會增加風險,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HIV感染者或放化療患者需警惕。這類人群出現皮膚發紅發熱時應盡早就醫,避免感染擴散。
特殊職業暴露需注意,漁民、農民等接觸污水或土壤時,可能感染非典型病原體。工作后應及時清洗皮膚,穿戴防護裝備可降低風險。
動物源性感染不容忽視,被貓狗抓咬或接觸海水可能感染嗜水氣單胞菌等病原體。動物致傷后需徹底清創,必要時接種狂犬疫苗或破傷風抗毒素。

蜂窩織炎初期表現為局部皮膚發紅、腫脹伴灼熱感,隨著病情進展可能出現發熱、寒戰等全身癥狀。若出現皮膚紫紅色改變、水皰或快速擴散的皮損,提示感染加重,需立即進行抗生素治療。靜脈注射青霉素類或頭孢類抗生素是主要治療手段,嚴重者需住院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