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結核通常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主要傳播途徑有消化道攝入、血行播散、鄰近器官直接蔓延、淋巴道擴散、免疫力低下等因素。腸結核可能表現為腹痛、腹瀉、發熱、體重下降、腹部包塊等癥狀。

1、消化道攝入
食用被結核分枝桿菌污染的食物或飲品是腸結核的常見感染途徑。未經消毒的牛奶或乳制品可能攜帶牛型結核桿菌,生食或未徹底煮熟的肉類也存在風險。感染者需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共用餐具。治療需聯合使用抗結核藥物,如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同時加強營養支持。
2、血行播散
活動性肺結核患者可能通過血液循環將結核菌播散至腸道。這種情況常見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HIV感染者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患者往往先出現咳嗽、咯血等肺部癥狀,隨后發生腸道病變。治療需同時控制原發灶和腸結核,常用鏈霉素聯合乙胺丁醇等藥物。
3、鄰近器官蔓延
腹腔內結核病灶可直接侵犯腸管,如女性生殖系統結核可蔓延至直腸。這類患者多有盆腔包塊或輸卵管病變病史,可能伴隨月經紊亂。治療需延長抗結核療程,必要時行腹腔鏡探查。對于腸梗阻等并發癥,可考慮使用潑尼松減輕粘連。

4、淋巴道擴散
腸系膜淋巴結結核可破潰至鄰近腸管,形成潰瘍型腸結核。患者常見臍周疼痛伴間歇性腹瀉,腸鏡可見跳躍性病變。治療需保證足療程用藥,監測肝功能防止藥物性肝損傷。出現腸穿孔等急腹癥時需外科干預。
5、免疫力低下
艾滋病、器官移植后等免疫缺陷狀態易誘發腸結核復發或再感染。這類患者癥狀不典型,診斷依賴腸鏡活檢和結核菌培養。治療需調整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二線抗結核藥物時需注意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預防性使用異煙肼可降低復發概率。

腸結核患者應保證充足熱量和優質蛋白攝入,適量補充維生素A、D增強黏膜修復。避免進食粗糙食物以防腸出血,腹瀉期間注意補充電解質。規律作息有助于免疫功能恢復,治療期間每月復查肝腎功能。出現持續發熱或腹痛加重應及時復診,完成6-9個月規范抗結核療程可顯著降低復發率。合并糖尿病者需嚴格控制血糖,吸煙飲酒可能影響藥物療效應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