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可通過藍光照射、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輸血治療、藥物治療、密切監測等方式治療。新生兒溶血通常由母嬰血型不合、遺傳性紅細胞膜缺陷、感染因素、藥物誘發、早產或低體重兒等原因引起。

1、藍光照射:
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溶血性黃疸的首選方法,通過特定波長光線分解血液中過量膽紅素。治療期間需遮蓋嬰兒眼睛及生殖器,每日照射8-12小時,同時補充適量水分。該方法無創且見效快,適用于輕中度溶血病例。
2、免疫球蛋白: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能阻斷母體抗體對胎兒紅細胞的破壞,常用劑量為0.5-1g/kg。該方法適用于Rh血型不合導致的嚴重溶血,需在新生兒科監護下進行。治療期間需監測血壓、體溫等生命體征。

3、輸血治療:
當血紅蛋白低于80g/L或膽紅素上升過快時需實施換血療法。Rh溶血患兒需使用Rh陰性血液,ABO溶血則選用O型紅細胞與AB型血漿的混合血。該操作需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由專業團隊完成。
4、藥物干預:
苯巴比妥可激活肝酶促進膽紅素代謝,白蛋白注射液能結合游離膽紅素。碳酸氫鈉用于糾正代謝性酸中毒,劑量需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用藥期間需監測肝腎功能及電解質水平。
5、病因管理:
Rh陰性孕婦需在孕28周及分娩后72小時內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G6PD缺乏癥患兒需避免接觸樟腦丸等氧化劑物質。感染相關溶血需根據病原學檢查選用敏感抗生素治療。

母乳喂養可增強新生兒免疫力,但母乳性黃疸需暫停哺乳3天。每日監測經皮膽紅素值,記錄大小便次數及顏色變化。保持室溫24-26℃,穿著寬松棉質衣物。出院后每周復查血常規,觀察有無貧血進展。避免使用磺胺類等可能誘發溶血的藥物,定期進行神經行為發育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