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手術通常采用閉合復位石膏固定、切開復位骨盆截骨、股骨截骨等方式治療。手術方式選擇主要取決于患兒年齡、脫位程度及髖臼發育情況。

1、閉合復位石膏固定
適用于6個月以內嬰兒或輕度脫位病例。在麻醉下通過手法將股骨頭復位至髖臼內,隨后用蛙式石膏固定3-6個月。該方法創傷小,但需定期更換石膏并監測復位效果。術后可能出現皮膚壓瘡、關節僵硬等并發癥,需保持石膏清潔干燥。
2、切開復位骨盆截骨
常見于1-3歲中重度脫位患兒。手術需切開關節囊清除阻礙復位的軟組織,同時行Salter骨盆截骨術擴大髖臼覆蓋。術后需石膏固定6-8周,配合康復訓練恢復關節活動度。可能發生截骨處移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風險,需定期影像學復查。
3、股骨短縮截骨
多用于3歲以上大齡兒童或高位脫位者。通過縮短股骨長度降低復位后關節壓力,常聯合骨盆截骨術實施。術后需牽引維持2-3周再改用石膏固定,康復周期較長。可能遺留雙下肢不等長問題,嚴重者需二次手術矯正。

4、三聯截骨術
針對8歲以上嚴重畸形患兒,需同時進行骨盆、股骨近端及轉子下截骨。手術創傷較大,但能顯著改善髖臼對股骨頭的包容性。術后需長期支具保護,康復期可能超過1年。存在骨不愈合、關節退變等遠期并發癥風險。
5、姑息性手術
適用于青少年不可逆性脫位病例,如Chiari骨盆內移術或股骨頭切除術。以緩解疼痛、改善功能為目標,無法重建正常解剖結構。術后需終身避免劇烈運動,可能伴隨跛行、脊柱代償性側彎等問題。

術后應堅持康復鍛煉促進關節功能恢復,3個月內避免負重。定期復查X線評估髖臼發育情況,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促進骨骼生長。選擇寬松衣物避免摩擦手術切口,發現石膏松動或皮膚破損及時就醫。建立長期隨訪計劃監測股骨頭血供及髖關節發育狀態,必要時進行二次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