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陰道病可通過保持私處清潔、避免過度沖洗陰道、使用安全套、維持陰道微生態平衡、定期婦科檢查等方式預防。細菌性陰道病主要由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衡、頻繁性行為、免疫力下降、激素水平變化、抗生素濫用等因素引起。

保持私處清潔是基礎預防措施。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避免使用堿性肥皂或洗液。清洗后保持干燥,選擇純棉透氣內褲。過度沖洗陰道會破壞酸性環境,導致乳酸桿菌減少。陰道灌洗或使用含香精的護理產品均可能誘發感染。
性行為時使用安全套能減少病原體傳播。頻繁更換性伴侶或無保護性交可能擾亂陰道菌群。建議性行為前后做好清潔,避免將肛周細菌帶入陰道。

維持陰道微生態平衡至關重要。可適當補充含乳酸桿菌的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避免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配合益生菌制劑。經期及時更換衛生巾,避免穿緊身褲造成局部潮濕。
定期婦科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異常。出現白帶增多、異味或外陰瘙癢時,應及時就醫。妊娠期女性更需加強預防,因激素變化更易發生菌群失調。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高血糖環境易導致反復感染。

少數患者可能合并滴蟲性陰道炎或外陰陰道假絲酵母菌病,需通過白帶常規檢查鑒別。頑固性感染需排查支原體、衣原體等特殊病原體。預防措施無效或癥狀加重時,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