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炎的主要癥狀包括排便異常、腹部不適和全身性反應。直腸炎指直腸黏膜的炎癥性病變,臨床表現與炎癥程度密切相關,早期干預可有效控制病情發展。

排便異常是直腸炎最典型的癥狀。患者常出現里急后重感,表現為頻繁便意但排便量少;糞便多呈黏液狀或膿血便,嚴重時可觀察到鮮紅色血絲附著。部分患者伴有排便疼痛,尤其在炎癥累及肛門括約肌時更為明顯。
腹部癥狀主要表現為下腹墜脹和隱痛。疼痛多位于左下腹,排便前加重,便后緩解;部分患者出現持續性的肛門灼熱感或異物感。這些癥狀與直腸黏膜充血水腫刺激神經末梢有關。

全身反應多見于急性發作期。低熱37.3-38℃、乏力較為常見,慢性失血可能導致貧血,表現為面色蒼白、頭暈等。兒童患者可能出現食欲減退和生長發育遲緩。
直腸炎可能由感染性因素如細菌性痢疾、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直腸型、放射性損傷或抗生素相關性腸炎等引起。不同病因導致的癥狀存在差異:感染性直腸炎多伴發熱腹瀉;缺血性直腸炎常見突發性劇烈腹痛;放射性直腸炎則具有明確的放療史。

當出現持續兩周以上的直腸癥狀,或伴隨體重下降、夜間腹痛等情況時,建議盡早就醫。腸鏡檢查能直接觀察黏膜病變,糞便常規和培養可幫助明確感染病因。輕度病例通過飲食調整和藥物灌腸多可緩解,重度潰瘍性病變可能需要生物制劑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