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時手腳冰涼是常見的生理現象,通常與體溫調節中樞未發育完善有關。這種情況可通過物理降溫、補充水分、監測體溫等方式處理,多數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疫苗接種反應、環境溫度變化或脫水等因素引起。

發燒初期因末梢循環不良,手腳可能暫時冰涼,但軀干溫度升高。建議用溫水37℃左右擦拭寶寶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分布區,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適當增加飲水量,選擇口服補液鹽、母乳或溫熱的蘋果汁。體溫超過38.5℃時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退熱藥,如布洛芬混懸液、對乙酰氨基酚滴劑等。

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可能伴隨流涕、咳嗽,病程一般3-5天。細菌感染可能出現咽痛、耳部不適,需血常規檢查確認。疫苗接種后發熱通常48小時內自行緩解。環境溫度過低會導致血管收縮加重手腳冰涼,建議保持室溫24-26℃。脫水會使循環血量減少,需觀察尿量和口腔濕潤度。

持續高熱超過72小時、出現抽搐或精神萎靡時需立即就醫。6個月以下嬰兒發熱、伴隨皮疹或頸部僵硬等表現應及時兒科急診處理。測量體溫建議使用電子體溫計,避免水銀體溫計破碎風險。發熱期間穿著透氣棉質衣物,禁止捂熱發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