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藥物主要包括非甾體抗炎藥、激素類藥物及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常見藥物有布洛芬、地諾孕素、亮丙瑞林等。藥物選擇需根據癥狀嚴重程度、生育需求及個體差異綜合評估。

1、非甾體抗炎藥:
布洛芬、萘普生等非甾體抗炎藥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緩解疼痛,適用于輕中度痛經患者。這類藥物可減輕炎癥反應,但對病灶進展無抑制作用,長期使用需警惕胃腸道副作用。疼痛急性發作時可作為對癥治療的首選。
2、口服避孕藥:
炔雌醇環丙孕酮等復方避孕藥通過抑制排卵和子宮內膜增生,減少異位病灶出血。適合無生育需求且癥狀較輕的患者,需連續服用3-6個月觀察療效。可能引起乳房脹痛、突破性出血等不良反應。
3、孕激素制劑:

地諾孕素等高效孕激素可誘導異位內膜萎縮,顯著改善深部浸潤型病灶的疼痛。需持續用藥至少6個月,可能出現體重增加、情緒波動等副作用。治療期間需監測肝功能,禁用于活動性血栓患者。
4、GnRH激動劑:
亮丙瑞林通過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創造低雌激素環境使病灶退化。適用于中重度患者術前準備或術后輔助治療,療程不超過6個月。需聯合反向添加療法預防骨質流失,常見潮熱、陰道干燥等更年期樣癥狀。
5、芳香酶抑制劑:
來曲唑等藥物通過阻斷雌激素合成途徑抑制內膜生長,多用于合并不孕的難治性病例。需與孕激素聯用避免單用導致的卵巢囊腫,可能引發關節疼痛、骨質疏松等不良反應。

藥物治療期間建議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高雌激素飲食如蜂王漿、動物內臟等。適度進行瑜伽、游泳等低強度運動可緩解盆腔充血,每周3-4次30分鐘有氧運動有助于內分泌調節。合并貧血患者應增加紅肉、深色蔬菜等富鐵食物攝入,同時定期復查超聲及腫瘤標志物監測病情變化。疼痛持續加重或備孕1年未成功者需及時轉診生殖專科評估手術指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