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肺不張是指新生兒肺部部分或完全無法正常充氣膨脹的病理狀態,主要由羊水或胎糞吸入、呼吸窘迫綜合征、肺部感染等因素引起,臨床表現為呼吸急促、發紺、血氧飽和度下降等。

1、羊水吸入:
分娩過程中胎兒可能吸入被胎糞污染的羊水,導致細支氣管阻塞。胎糞中的膽鹽和酶類會引發化學性肺炎,加重氣道炎癥反應。需通過吸痰清理氣道,嚴重時需機械通氣支持。
2、呼吸窘迫綜合征:
早產兒因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導致肺泡塌陷,多發于胎齡小于34周的早產兒。典型表現為進行性呼吸困難伴呻吟,胸片顯示毛玻璃樣改變。需補充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并結合無創呼吸支持。
3、肺部感染:

B族鏈球菌或大腸桿菌等病原體引起的肺炎可導致炎性分泌物阻塞氣道。患兒常伴有發熱、白細胞異常等感染征象。需根據病原學檢查選用抗生素治療,如青霉素類或頭孢三代藥物。
4、先天性畸形:
氣管食管瘺、先天性肺氣道畸形等結構異常可造成局部通氣障礙。多通過產前超聲篩查發現,出生后需進行CT三維重建確診,部分病例需要手術矯正。
5、神經肌肉疾病:
脊髓性肌萎縮癥、先天性肌無力等疾病因呼吸肌無力導致通氣不足。表現為淺弱呼吸、胸廓起伏減弱,需通過基因檢測和肌電圖確診,嚴重者需長期呼吸機支持。

對于存在肺不張風險的新生兒,建議維持適宜環境溫度36.5-37.2℃,按需進行母乳喂養以增強免疫力,定期監測血氧飽和度。早產兒出生后可采用袋鼠式護理改善呼吸功能,避免仰臥位喂養以防誤吸。若出現呼吸頻率持續>60次/分、三凹征明顯或血氧飽和度<90%,需立即就醫進行胸部影像學檢查和血氣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