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出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肢體癱瘓和語言障礙。顱內出血是指腦實質內或腦膜血管破裂導致的血液外溢,可能由高血壓、腦血管畸形、血液病、外傷或腫瘤等因素引起。

1、頭痛
顱內出血患者常出現突發劇烈頭痛,疼痛部位多與出血位置相關。蛛網膜下腔出血時頭痛呈炸裂樣,常伴有頸項強直。腦實質出血的頭痛多伴隨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如基底節區出血可表現為對側肢體偏癱。頭痛程度與出血量呈正相關,大量出血時可能迅速出現意識障礙。
2、嘔吐
約半數患者會出現噴射性嘔吐,與顱內壓增高刺激嘔吐中樞有關。后顱窩出血時嘔吐出現較早且頻繁,可能伴隨眩暈和共濟失調。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嚴重時可出現咖啡樣物提示應激性潰瘍。兒童患者嘔吐表現可能較成人更顯著。
3、意識障礙
從嗜睡到深昏迷均可出現,與出血部位和速度密切相關。腦干出血可在數分鐘內出現昏迷,丘腦出血多表現為意識模糊。部分患者呈現意識清醒-嗜睡-昏迷的漸進性變化,提示血腫擴大或腦水腫加重。老年患者可能以突發意識障礙為首發表現。

4、肢體癱瘓
運動功能區出血可導致對側肢體偏癱,肌張力初期降低后轉為增高。內囊出血呈現典型三偏征,包括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和同向性偏盲。腦橋出血可出現交叉性癱瘓,表現為病灶側面癱和對側肢體癱。癱瘓程度與出血量相關,少量出血可能僅表現為輕癱。
5、語言障礙
優勢半球出血常導致失語,包括運動性失語、感覺性失語和混合性失語。基底節區出血可能伴隨構音障礙,表現為言語含糊不清。小腦出血可引起共濟失調性構音障礙,語言呈爆破樣或吟詩樣。語言功能評估有助于定位診斷和預后判斷。

顱內出血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頭部抬高15-30度以降低顱內壓。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劇烈咳嗽和用力排便。飲食以低鹽低脂易消化為主,控制每日液體入量。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和意識狀態變化,出現病情加重需立即就醫。恢復期應在康復醫師指導下進行肢體功能訓練和語言康復治療,定期復查頭顱CT評估出血吸收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