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是細菌感染引起的腦膜化膿性炎癥,主要發生在出生28天內的新生兒。該病起病急驟,典型表現為發熱、拒奶、嗜睡或煩躁、前囟膨隆,嚴重時可出現抽搐和昏迷。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的病原體以B族鏈球菌、大腸埃希菌、李斯特菌為主。感染途徑主要有三種:產時經母親產道感染;出生后通過臍部、皮膚等部位感染后血行播散;少數因中耳炎、顱骨骨折等鄰近組織感染直接蔓延。
診斷需結合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是確診依據,可見腦脊液渾濁、白細胞計數增高、糖含量降低、蛋白含量升高。血常規常顯示白細胞和C反應蛋白升高。頭部影像學檢查可評估并發癥情況。

治療需立即靜脈使用抗生素,常用藥物包括頭孢噻肟、氨芐西林聯合慶大霉素。療程通常需要2-3周,嚴重病例需延長至4周。同時需對癥處理顱內高壓、抽搐等癥狀,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該病預后與就診時機密切相關。早期規范治療者多數可痊愈,但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腦積水、聽力障礙、智力發育遲緩等后遺癥。病死率約為5-15%,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風險更高。

預防措施包括孕期規范產檢、及時治療孕婦感染;分娩時嚴格無菌操作;新生兒護理注意臍部和皮膚清潔。對于高危新生兒可考慮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