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腦膜炎主要由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奈瑟菌、B型流感嗜血桿菌、大腸埃希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等病原體感染引起,常見傳播途徑包括呼吸道飛沫傳播、血行感染、鄰近組織感染擴散、外傷或手術侵入、新生兒產道感染。

1、肺炎鏈球菌:
肺炎鏈球菌是成人細菌性腦膜炎最常見的致病菌,多繼發于肺炎、中耳炎或鼻竇炎。細菌通過血液循環突破血腦屏障進入蛛網膜下腔,引發劇烈頭痛、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早期需使用頭孢曲松聯合萬古霉素進行經驗性治療,并及時進行腦脊液培養調整用藥。
2、腦膜炎奈瑟菌:
腦膜炎奈瑟菌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易在人群密集處暴發流行,特征性表現為皮膚瘀點瘀斑。該菌分泌的內毒素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引發感染性休克。密切接觸者需預防性服用利福平,患者需隔離治療并使用青霉素G或頭孢噻肟。
3、B型流感嗜血桿菌:

B型流感嗜血桿菌曾是兒童腦膜炎主要病原體,疫苗接種已顯著降低發病率。細菌通過鼻咽部定植后侵入血流,典型表現為發熱、驚厥和前囟膨隆。嬰幼兒需采用頭孢噻肟或頭孢曲松治療,療程通常10-14天。
4、大腸埃希菌:
大腸埃希菌常見于新生兒腦膜炎,多因母體生殖道感染經產道傳播。早產兒因血腦屏障發育不完善更易感染,可遺留腦積水等后遺癥。治療需選用能透過血腦屏障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他啶,必要時聯合氨基糖苷類。
5、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
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多見于免疫力低下人群,通過污染食物傳播。該菌能在4℃低溫生長,孕婦感染可導致流產或新生兒敗血癥。治療首選氨芐西林聯合慶大霉素,對青霉素過敏者可選用復方磺胺甲噁唑。

預防細菌性腦膜炎需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與呼吸道感染者密切接觸。嬰幼兒應按時接種Hib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及流腦疫苗。出現持續發熱、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等癥狀需立即就醫。恢復期患者應注意補充優質蛋白和維生素,適度進行認知功能訓練,定期復查腦脊液指標和聽力檢測。免疫功能低下者應避免食用未經巴氏消毒的乳制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