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合佩戴助聽器的人群主要包括聽力損失影響日常交流者、特定頻率聽力下降者及部分特殊職業需求者。聽力損失程度從輕度到重度均可通過助聽器改善,但需經專業驗配評估。

傳導性聽力損失患者通常由外耳或中耳病變引起,如慢性中耳炎、耳硬化癥。這類患者佩戴助聽器后聲音傳導效率顯著提升,言語識別率可提高30%-50%。伴隨癥狀包括耳悶脹感、耳鳴,需結合鼓室成形術等治療原發病。
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患者多與內耳毛細胞損傷有關,常見于老年性聾、噪聲性聾。助聽器能補償高頻聽力缺失,改善言語分辨率。典型表現為小聲聽不清、大聲嫌吵,可配合使用降噪型助聽器。

混合性聽力損失患者同時存在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損傷,如長期中耳炎繼發內耳病變。需選擇大功率助聽器并定期調試,可能伴隨眩暈癥狀,需排除梅尼埃病等病因。
單側聾患者可通過信號對傳式助聽器CROS將患側聲音傳至健耳,改善聲源定位能力。常見于聽神經瘤術后或突發性耳聾后遺癥,需配合聽覺訓練。
兒童語前聾患者應在6月齡內開始干預,使用耳背式助聽器配合言語康復。病因多與遺傳性耳聾、先天性感染相關,需定期進行行為測聽評估效果。

特殊情況下,嚴重畸形耳道或全聾患者可能不適合傳統助聽器,需考慮骨錨式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建議所有潛在使用者先完成純音測聽、言語識別率等檢查,由耳科醫生與聽力師共同制定干預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