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皮膚瘙癢、紅斑脫屑、水皰糜爛、局部增厚和甲板改變等癥狀。真菌感染可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常見類型有足癬、股癬、體癬、手癬和甲癬等。

1、皮膚瘙癢
真菌代謝產物刺激神經末梢引發持續性瘙癢,夜間可能加重。足癬多發生在趾縫,股癬常見于腹股溝,體癬好發于軀干四肢。初期為點狀丘疹,逐漸擴展為環形紅斑伴鱗屑。避免搔抓可減少皮膚破損和繼發感染。
2、紅斑脫屑
皮膚表面出現邊界清晰的紅色斑片,邊緣隆起伴細小鱗屑,中央區域可能逐漸消退形成環狀。馬拉色菌感染引起的花斑癬表現為色素減退或加深的斑疹。保持患處干燥清潔有助于控制皮損擴散。
3、水皰糜爛
趾間型足癬常見浸漬發白、表皮剝脫和滲液,可能繼發細菌感染出現膿皰。念珠菌感染好發于皮膚皺褶處,表現為衛星狀分布的紅色丘疹和膿皰。糜爛面可外用抗真菌藥膏,嚴重時需口服藥物治療。

4、局部增厚
慢性真菌感染導致角質層異常增生,常見于足跖部形成胼胝樣硬結。手癬患者掌部皮膚粗糙皸裂,冬季易發生疼痛性裂口。角化過度型皮損需配合水楊酸制劑軟化角質后再使用抗真菌藥物。
5、甲板改變
甲真菌病表現為甲板渾濁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嚴重時甲板與甲床分離。白色淺表型可見甲板白色斑點,遠端側位型多從甲緣開始黃變。甲癬治療周期較長,可能需要口服特比萘芬或伊曲康唑。

真菌性皮膚病需保持患處通風干燥,避免與他人共用毛巾鞋襪。棉質透氣衣物有助于減少局部悶熱,沐浴后及時擦干皮膚皺褶部位。足癬患者應選擇吸汗性好的襪子,定期消毒鞋柜。出現廣泛皮損、反復發作或伴有滲出化膿時,應及時到皮膚科就診進行真菌鏡檢和培養,根據結果選擇合適的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藥物。治療期間需遵醫囑完成全程用藥以防復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