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可通過非甾體抗炎藥、抗生素、鎮(zhèn)痛藥、局部外用藥、物理治療等方式緩解。骨膜炎可能與感染、外傷、過度勞損、免疫異常、代謝障礙等因素有關(guān),通常表現(xiàn)為局部紅腫、壓痛、活動受限等癥狀。

1、非甾體抗炎藥:
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塞來昔布等藥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減輕炎癥反應和疼痛。適用于無菌性骨膜炎或慢性勞損性炎癥,需注意胃腸道副作用,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
2、抗生素治療:
細菌感染引起的骨膜炎需使用頭孢呋辛、阿莫西林克拉維酸、克林霉素等抗生素。治療前應進行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療程通常持續(xù)2-4周,嚴重者需靜脈給藥。

3、鎮(zhèn)痛藥物:
對乙酰氨基酚、曲馬多、洛索洛芬鈉等藥物可緩解中重度疼痛。短期使用可改善患者活動能力,但需警惕藥物依賴風險,合并肝腎功能異常者需調(diào)整劑量。
4、局部外用藥:
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氟比洛芬凝膠貼膏等局部制劑能直接作用于患處。每日涂抹2-3次可減少全身用藥副作用,皮膚破損處禁用,可能出現(xiàn)局部刺激反應。
5、物理療法輔助:
超短波、紅外線照射等物理治療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急性期后配合超聲波治療能加速炎癥吸收,每日15-20分鐘,10次為一療程。

骨膜炎患者需保證鈣質(zhì)和維生素D攝入,推薦每日飲用300ml牛奶,食用深綠色蔬菜。急性期限制劇烈運動,恢復期可進行游泳、騎自行車等低沖擊運動。患肢抬高休息時需高于心臟水平,冷敷每次不超過20分鐘。若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或膿性分泌物需立即就醫(yī),慢性反復發(fā)作者建議排查類風濕因子和血尿酸水平。







